金融管理部门瞄准“跨境支付”持续发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发展需求    贸易规模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市场交易流量总额达194.6万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达到320万亿美元。跨境支付作为国际贸易的关键环节,其效率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贸易的顺利进行。    跨境电商兴起:我国高度重视跨境电商发展,将超百个城市和地区设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过去5年,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增长超10倍,全国跨境电商主体超12万家。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对跨境支付的便捷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金融管理部门不断优化跨境支付体系,以支持跨境电商产业的持续增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发力跨境支付,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举措,能够提高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近年来,美元信用因美国的关税政策、债务问题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通过发展多元化的跨境支付体系,减少对美元主导的传统跨境支付系统的依赖,有助于降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支持企业发展:跨境支付体系的完善可以为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降低企业的跨境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例如,通过CIPS等系统,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完成跨境资金收付,减少在途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金融管理部门鼓励银行开发汇率避险衍生品,帮助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更好地支持企业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合作,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往来日益频繁。加强跨境支付体系建设,能够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    新兴技术应用: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跨境支付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等新兴支付工具实现了“支付即结算”,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提高支付效率和安全性。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关注和推动金融科技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我国跨境支付体系的竞争力,跟上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    创新支付模式: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催生了多种创新的跨境支付模式,如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等。今年3月,柬埔寨支付系统Bakong旗下钱包产品实现在银联全球二维码受理网络及中国境内微信商户扫码支付,极大便利了居民跨境支付。金融管理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促进这些创新支付模式的健康发展,为跨境支付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防范金融风险:跨境支付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存在着复杂的风险因素,如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加强对跨境支付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应对外部挑战:在国际金融领域,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日益激烈。一些国家可能会利用金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或干扰。通过不断完善跨境支付体系,提高其独立性和安全性,能够增强我国应对外部金融挑战的能力,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