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国内首张青藏高原1:500000草地植被图发布的相关介绍:发布背景 生态地位重要: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生态系统以草地为主体,属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 植被变化明显:近40年来,在气候变化加剧与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下,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发生明显变化,原有植被图已难以准确反映当前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项目考察支持:2016年启动的重点研发项目“典型高寒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与2019年开始执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版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绘制方法 多元顶极理论:研究团队基于多元顶极理论,通过整合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系统表征植物群系的结构和生境特征。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挖掘并融合数万个野外调查样点、上百个遥感图层提供的多维信息,突破了传统方法在复杂高原环境下精准识别和分类群系的难题。 注重内在联系:相较于传统制图方法,更注重植物群落属性与所处生境属性的内在联系,确保制图过程的客观性与高效性。主要内容 群系种类丰富:科研团队共识别出65种群系或群系组,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植被结构变化:通过与之前出版的1:100万《中国植被图》相比较,发现近40年来,高寒草甸在草地中的占比从50%大幅上升到69%,有力印证了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的趋势。不同草地的变化原因各不相同,紫花针茅草原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而高山嵩草草甸的变化则可能更多与人类活动有关,同时,这两种草地在各自区域内的主导地位显著增强。重要意义 精确描绘分布:精确描绘了植物群系的空间分布,清晰展现了基于群系的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特征,为研究青藏高原植被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环境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创新制图方法:创新融合了人工智能与传统制图方法,解决了过去在计算过程中工作量巨大、易纰漏等问题,在技术上与传统做法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开启了精准植被制图的新纪元。 奠定研究基石:为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石,有助于深入探索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屏障功能变化,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区域数据支持。 助力决策管理: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应对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可以为政府未来规划、农牧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更加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和资源利用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