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用机器人是一种融合了机器人技术与食品科学的创新产物,正在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与诸多可能。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典型案例 水上可食用机器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科研团队打造的水上机器人,形似微型摩托艇,长约5厘米,平均重1.43克。其主体结构由冻干鱼饲料构成,动力源自水触发的化学反应,柠檬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压力迫使丙二醇喷出形成推力。当机器人完成任务后,会吸水变软,沉入水中成为鱼儿的美餐。 RoboCake可食用机器人婚礼蛋糕:由瑞士和意大利的科学家与厨师合作打造,在2025大阪世博会上展出。蛋糕顶部装饰着由明胶、糖浆和色素制成的石榴口味明胶软糖机器人,可借助气动系统活动头部和手臂。底层嵌有由维生素B2、槲皮素、活性炭和巧克力制成的可食用电池,能为LED蜡烛供电。项目背景:弗洛雷亚诺主导的“机器食品”(RoboFood)项目于2021年启动,旨在打造可食用机器人,用于食品保鲜、紧急营养补给、人类和兽医学等领域,获欧盟350万欧元资助。应用领域 医疗保健:可实现精确药物输送,帮助吞咽困难的人或动物,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风险,还可在消化道内实时监测健康状况。 环境管理:如水上机器人可为环保监测提供新思路,还可革新水产养殖业的投药方式。此外,移动式可食用机器人外形可模拟野生动物喜爱的食物,内置疫苗和定位系统,主动吸引野生动物接种疫苗,以控制疾病传播。 食品领域:能提供新颖的美食体验,如RoboCake这种会动且口味独特的蛋糕。同时,可食用机器人还可用于食品保鲜等。发展意义:可食用机器人不仅有助于解决传统电子设备污染难题,还在多重领域开启了创新之门,重新定义了机器人与食物的界限,以及科技与环境的和谐关系。面临挑战 智能计算难题:现有计算系统依赖传统晶体管,无法食用,而可食用的生物分子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有限,打造既智能又可消化的计算系统是重大课题。 安全性验证:虽然可食用机器人的材料单独食用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多种成分交叉反应后可能产生无法预见的不良后果,其安全性缺乏验证。 小型化和质量控制:用于医疗干预等的可食用机器人体积必须足够小,且由多个组件构成,组件间需协同工作,任何故障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保质期和味道:延长可食用机器人的保质期,并赋予其令人愉悦的味道,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