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的公告》,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项政策不仅全面放开了境外机构的参与限制,还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同时构建了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将对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市场流动性优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政策背景:需求驱动下的开放升级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吸引力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8月末,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入市,持债规模达4万亿元人民币,且中国债券已纳入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随着持债规模扩大,境外机构对流动性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此前仅允许境外主权类机构、清算行等三类主体开展回购业务,而其他机构只能通过抛售债券变现,存在持仓策略不稳定、交易成本高、重新建仓风险大等痛点。例如,欧美机构在本土市场波动时需紧急筹资,抛售中国国债会打破长期投资计划,且回购融资成本较抛售方式低约1.5-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债券回购市场本身具备充足的容量支撑开放。2025年1-8月,国内债券回购交易规模达1488万亿元,同比增长5.2%,为境外机构参与提供了流动性基础。在此背景下,三部门推出全面开放政策,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也是推动债券市场高水平开放的关键举措。 核心内容:覆盖主体、交易机制与监管框架# 参与主体的全面扩容政策打破了此前的主体限制,将参与范围扩展至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包括两类入市渠道和多元主体类型:入市渠道:涵盖直接入市和“债券通”渠道的全部投资者,无需额外审批即可参与;主体类型:既包括境外央行、主权财富基金等官方机构,也涵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中长期投资者。此外,境外金融基础设施和自律组织可提供配套服务,但需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主协议标准版本。# 交易机制的国际接轨为降低境外机构适应成本,政策采用国际主流的“标的债券过户+可使用”模式,核心设计包括:模式选择:初期以买断式回购为主(类似国际主流回购模式),未来将逐步开放质押式回购。国际模式下,债券需从正回购方过户至逆回购方并可由其使用,权责清晰且违约处置效率更高;过渡安排:已开展回购业务的机构可享受12个月过渡期,期间可沿用原模式,降低切换成本;结算保障:采用券款对付(DVP)结算机制,确保资金与债券交割同步,缩短资金到账时效至T+1工作日内。# 风险防控的多层设计政策秉持“开放与安全并重”原则,构建了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交易对手管理:“债券通”渠道初期仅允许与遴选后的优秀做市商交易,做市商从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中选拔,需具备较强的资金和债券报价能力;额度杠杆管控:实施差异化额度管理,主权类机构正回购余额上限为持债规模的100%,其他机构初始上限为80%,有效抑制过度加杠杆行为;穿透式监管:通过交易托管数据实时上报、资金闭环管理等方式,实现从交易到汇兑的全链条监测,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 市场影响:多维度价值的释放# 对境外机构:流动性管理工具升级政策为境外机构提供了灵活的资金调度手段。例如,跟踪富时罗素指数的被动型基金可通过回购将闲置债券转化为资金,提升资产周转率。亚洲多策略基金负责人透露,其管理的数亿元中国国债资产可通过回购融资,将流动性覆盖率从目前的65%提升至85%以上。此外,回购业务还支持杠杆操作,合规范围内的杠杆可增厚收益约0.8-1.2个百分点,吸引更多主动型资金入市。# 对中国债券市场:深度与国际影响力提升从市场结构看,境外机构参与将提升长期限债券流动性。目前境外机构持仓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占比超80%,回购业务可激活这部分存量资产,预计将使3-5年期国债换手率提升15%-20%。从定价机制看,国际机构的参与将推动国内回购利率与国际市场接轨,减少利差波动。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指出,此举有望使人民币债券在全球指数中的权重进一步提升,吸引增量被动资金入市。# 对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政策通过“债券通”渠道的回购业务创新,进一步巩固了香港的离岸金融中心地位。例如,境外机构可通过香港平台开展跨境回购,实现人民币资金的在岸离岸双向调度。此外,回购业务的开放将增加境外市场人民币沉淀,推动人民币在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等领域的使用场景拓展,预计未来1-2年内,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可能因回购业务新增5000-8000亿元。 实施挑战与未来展望当前境外机构最关注操作细则的落地,例如标的债券过户的具体流程、跨境资金汇兑的便利性等。多家外资资管机构已成立专项小组,梳理交易、托管、结算全流程的合规要点。据业内反馈,政策实施初期可能面临部分系统改造压力,尤其是境外机构需适配国内的DVP结算系统,预计改造周期约2-3个月。长期来看,政策将分阶段推进深化:第一步是完善买断式回购操作细则,预计2026年一季度发布配套指引;第二步是在2026年底前实现质押式回购的国际接轨,推动标的债券过户机制全覆盖;第三步是探索跨境回购衍生品创新,如基于回购利率的掉期产品。随着这些措施落地,中国债券市场将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成为国际资本配置的重要目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