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出土于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为国家一级文物,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下是对它的详细介绍:造型特点 多种动物特征融合:金代铜坐龙集龙、麒麟、狮、犬等多种动物形象和特点于一身。它有着麒麟头,蛇身无鳞片,鹰爪,还有类似狮子和犬的一些特征,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展现出独特的“混血”风貌。 蹲坐姿势独特:与传统的中国四大龙形相比,其造型呈蹲坐式,坐龙身体的躯干部分是无鳞片蛇身的造型,昂首、张口、首尾连环、蛇身凤眼,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翘向外卷曲,这种踞坐姿态使龙看起来静中有动,蓄力待发。文化内涵 民族融合象征:女真族崛起于北方,在建立金国后,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同时也融入了自身民族的文化和特点。铜坐龙就是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既吸收了中原文化中龙的元素,又融入了女真族所喜爱和崇拜的动物形象,见证了中华文化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金源文化代表:金源文化是女真族建立金国后形成的独特文化,金代铜坐龙作为金源文化的“代言人”,体现了当时女真人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制作工艺:金代铜坐龙采用黄铜铸造而成,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较高的铸造水平。从其造型的精致程度、线条的流畅性以及细节的处理上,都可以看出金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在龙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处各有一双向分开的扁钉残迹,是为与它物相连接固定而铸,可见其制作过程中不仅注重造型的美观,还考虑到了实际的使用功能。历史价值 文物研究价值:金代铜坐龙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的金代最早的龙造型文物,对于研究金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通过对其造型和饰纹的研究,可以了解金代的审美观念、工艺水平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情况。 证实都城遗址:金代铜坐龙出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村,这里被证实为金朝最早的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它的出土为确定金上京的位置和范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研究金代的都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治中心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见证文化传承:金代铜坐龙的出现,证明了大金国皇帝认可中华历史文化,并继承和传承中国历史和龙文化。同时,金代工匠创造的坐龙造型,对后代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清代宫廷建筑的屋檐以及华表上出现的龙形神兽,也均有坐龙造型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