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明是宁德蕉城人,也是福州一家近千平漆箸工厂的主人,他的“筷”意人生,展现了一位匠人对漆筷工艺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筷子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相关内容如下:结缘漆筷,坚守工艺:1997年,刘永明在经营竹木工艺品生产工厂时,被一批出口日本的漆筷吸引,决定转行做漆筷。他从狭小厂房起步,将工厂发展到如今近千平规模。他坚持传统工艺,每双筷子要历经20多道工序、三个多月的髹漆与打磨。选料讲究,如采用东南亚进口的铁木(坤甸),竹子则选武夷山肉厚的品种。制作过程中,他对“规矩”较真,雨天、高温天会特别注意生产环境,新工人需培训一个多月才能上岗。传承创新,走向世界:刘永明在漆箸传承中加入时代元素,其设计制作的筷子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2023年,工厂引入半自动机器提高效率,但大漆筷子的最后一道打磨、创新款式的起纹设计仍由他亲自把控。他的筷子产品凭借精湛工艺和文化内涵,最贵的一双曾卖过千元。热衷收藏,传播文化:刘永明不仅是漆筷匠人,还是筷子收藏家,办公室里收藏着清初酸枝筷等众多老筷子。他作为日本筷子协会会员,每年去日本研究探讨漆筷工艺;担任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牵头组织中日韩筷子文化交流。2024年,他成立福州明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着“刘筷子”商标和十多项专利,把福州漆箸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他还希望创办筷子收藏馆及举办筷子摄影展,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筷子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