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安古镇位于福州马尾区亭江镇,有着“安镇闽疆”之意,与台湾有着深厚的情缘,以下是相关介绍: 历史沿革中的两岸渊源- 闽安古镇始建于唐朝,是闽江海口进入福建的咽喉要地,自唐至清均为福州与闽东陆路交通及通向外海的重要门户,也是千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和古战场。- 这里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停泊地和出发地,也是郑成功反清复明时的战略基地,还是清廷派兵巡守台湾的最前沿。 文物古迹见证戍台历史协台衙门:位于闽安镇城里街,是一座清代的木构衙署建筑,为清朝闽安协台署治所,即祖国保卫台湾的军事指挥机关驻地。清康熙年间收复台湾后,闽安协署左、右营将士开始戍守台湾,指挥部就设在协台衙门。此后至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台湾由福建管辖期间,每三年派遣万人闽安水师轮戍台湾,长达200余年之久。戍守台湾将士墓群:位于闽安虎头山,原名闽安镇虎头山清军义冢,是轮戍台澎捐躯殉国清军将士的遗骸墓群。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4年,日军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进攻台湾,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统领闽安水师展开反击,许多官兵英勇献身,他们的骨骸被运回闽安,并安葬于此。迥龙桥:是闽安现存的保留最早、也是最完好的古建筑,全长66米,宽4.8米,4墩5孔,5个桥墩均呈船型。它不仅是闽安古镇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两岸交流的历史见证,承载着闽台两地人民的往来与情感。 信俗文化联结两岸情感圣王庙:南宋时为平息水患、守护石桥而建,与南平顺昌圣王庙、厦门同安圣王庙共同位列福建奉祀齐天大圣的三大庙宇。明清时期迁台的闽安籍商户以及驻守闽安的郑成功部将,将闽安圣王信俗带去了台湾,因此这里也是台湾许多圣王庙的祖庙。每逢圣王神诞以及清明节、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闽安籍台胞以及台湾的大圣信众就会前来进香朝圣。左营地名渊源:清代时,福建在闽安设立了协台衙门,并设置闽安水师,这支水师分为左营、右营和烽火营等。高雄的左营地名就源于闽安古镇的左营,体现了闽安与台湾在军事、地理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