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背景与必要性
权益维护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城市建设、各个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直接损害了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是维护农民工及其家庭生存发展权的必然要求。
社会稳定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解决工资支付保障问题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经济健康发展
对农民工工资的按时足额支付能够提高农民工的消费能力,进而拉动内需。同时也有利于建筑、制造等众多依赖农民工劳动力的行业健康发展,避免因工资拖欠引发的行业性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保障制度的推动措施
制度建设方面
完善法律法规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明确农民工工资支付的主体责任、支付周期、支付形式等具体要求。例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颁布实施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该条例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做出了许多针对性规定,如建设单位的资金保障责任、施工总承包单位的代发工资制度等。
建立信用体系
构建企业劳动保障信用评价制度,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进行信用惩戒,降低其信用等级,限制其参与招投标、获得政府项目补贴等活动。同时,对守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激励,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
监督管理方面
加强部门联动
劳动监察部门、建设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多部门要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劳动监察部门负责日常监察执法,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领域的工资支付情况进行行业监管,金融监管部门监督企业工资专用账户的资金流向等。例如,在建筑工程领域,建设主管部门在工程项目审批、施工许可等环节,要与劳动监察部门配合,审查企业的工资支付保障措施是否到位。
强化日常监督
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定期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行动。通过主动监察、受理投诉举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理工资拖欠问题。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对企业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处置。
农民工自身能力提升方面
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公益法律培训、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工资权益以及维权途径。例如,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工业园区等地,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告知农民工在遭遇工资拖欠时如何收集证据、向哪些部门投诉等。
增强组织性
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或其他农民工维权组织。这些组织可以代表农民工与企业进行工资协商谈判,在工资支付出现问题时,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农民工进行合法维权,增强农民工在工资谈判中的话语权。
|
|